内存管理:Spark如何使用内存?

我们拜访了斯巴克建筑集团的分公司,熟悉了分公司的办公环境与人员配置,同时用“工地搬砖的任务”作类比,介绍了Spark Shuffle的工作原理。

今天这一讲,我们再次来到分公司,去看看斯巴克公司都在承接哪些建筑项目,以及这些项目是如何施工的。通过熟悉项目的施工过程,我们一起来学习Spark的内存管理。

图片

相比其他大数据计算引擎,关于Spark的特性与优势,想必你听到最多的字眼,就是“内存计算”。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内存资源,是Spark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因此,作为开发者,我们弄清楚Spark是如何使用内存的,就变得非常重要。

好啦,闲言少叙,请你戴好安全帽,跟我一起再次去拜访斯巴克集团分公司吧。不过,在正式“拜访”之前,我们还有一项准备工作要做,那就是先了解清楚Spark的内存区域是怎样划分的。

Spark内存区域划分

对于任意一个Executor来说,Spark会把内存分为4个区域,分别是Reserved Memory、User Memory、Execution Memory和Storage Memory。

图片

其中,Reserved Memory固定为300MB,不受开发者控制,它是Spark预留的、用来存储各种 Spark 内部对象的内存区域;User Memory用于存储开发者自定义的数据结构,例如RDD算子中引用的数组、列表、映射等等。 Execution Memory用来执行分布式任务。分布式任务的计算,主要包括数据的转换、过滤、映射、排序、聚合、归并等环节,而这些计算环节的内存消耗,统统来自于Execution Memory。 Storage Memory用于缓存分布式数据集,比如RDD Cache、广播变量等等。关于广播变量的细节,我们留到第10讲再去展开。RDD Cache指的是RDD物化到内存中的副本。在一个较长的DAG中,如果同一个RDD被引用多次,那么把这个RDD缓存到内存中,往往会大幅提升作业的执行性能。我们在这节课的最后会介绍RDD Cache的具体用法。

不难发现,Execution Memory和Storage Memory这两块内存区域,对于Spark作业的执行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因此,在所有的内存区域中,Execution Memory和Storage Memory是最重要的,也是开发者最需要关注的

在 Spark 1.6 版本之前,Execution Memory 和 Storage Memory的空间划分是静态的,一旦空间划分完毕,不同内存区域的用途与尺寸就固定了。也就是说,即便你没有缓存任何 RDD 或是广播变量,Storage Memory 区域的空闲内存也不能用来执行映射、排序或聚合等计算任务,宝贵的内存资源就这么白白地浪费掉了。

考虑到静态内存划分的弊端, 在 1.6 版本之后,Spark 推出了 统一内存管理模式 ,在这种模式下,Execution Memory 和 Storage Memory 之间可以相互转化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接下来,我们一起走进斯巴克集团分公司,看看不同内存区域相互转化的逻辑。

不同内存区域的相互转化

刚一走进分公司的大门,我们就能看到工人们在工地上如火如荼的忙碌景象。走近一问,才知道他们承接了一个“集装箱改装活动房”的建筑项目。顾名思义,这个项目的具体任务,就是把集装箱改装成活动房。

活动房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,只需一系列简单的步骤,就能把集装箱改装为小巧而又别致的活动房,这些步骤包括清洗、切割开窗、切割开门、刷漆、打隔断、布置家居、装饰点缀。活动房的制作在工地上完成,成功改装的活动房会被立即拉走,由货运卡车运往集团公司的物流集散地。

好了,介绍完集装箱改装活动房的项目,我们必须要交代一下这个项目与Spark之间的关联关系。毕竟,再有趣的故事,也是用来辅助咱们更好地学习Spark嘛。

项目中涉及的原材料、施工步骤与Spark之间的类比关系,我把它整理到了下面的这张表格中:-

从表中可以看到,集装箱相当于是RDD数据源,而切割门窗等施工步骤,对应的正是各式各样的RDD算子。而工地用于提供施工场所,这与计算节点内存提供数据处理场所的作用如出一辙。这么看下来,集装箱改装活动房的项目,就可以看作是Spark作业,或者说是Spark应用。

接下来,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项目的施工过程。走近工地,我们发现工地上赫然划着一条红色的虚线,把工地一分为二。虚线的左侧,堆放着若干沾满泥土的集装箱,而工地的右侧,则是工人们在集装箱上叮叮当当地做着改装,有的集装箱已经开始布置家居,有的还在切割门窗。

图片

看到地上的红线,我们不免好奇,走近前去问,工头为我们道清了原委。

按理说, 像集装箱、家具这些生产资料都应该放在临时仓库(节点硬盘)的,工地(节点内存)原则上只用来进行改装操作。不过,工地离临时仓库还有一段距离,来回运输不太方便。

为了提升工作效率,工地被划分成两个区域。在上图中,红线左边的那块地叫作暂存区(Storage Memory),专门用来暂存建筑材料;而右边的那部分叫作操作区(Execution Memory),用来给工人改装集装箱、制作活动房。

之所以使用虚线标记,原因就在于,两块区域的尺寸大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当一方区域有空地时,另一方可以进行抢占。

举例来说,假设操作区只有两个工人(CPU 线程)分别在改装集装箱,此时操作区空出来可以容纳两个物件的空地,那么这片空地就可以暂时用来堆放建筑材料,暂存区也因此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张。

图片

不过,当有足够的工人可以扩大生产的时候,比如在原有两个工人在作业的基础上,又来了两个工人,此时共有4个工人可以同时制作活动房,那么红色虚线到蓝色实线之间的任何物件(比如上图的沙发和双人床),都需要腾出到临时仓库,腾空的区域交给新来的两个工人改装集装箱。毕竟,改装集装箱、制作活动房,才是项目的核心任务。

图片

相反,如果暂存区堆放的物件比较少、留有空地,而工人又比较充裕,比如有6个工人可以同时进行改装,那么此时暂存区的空地就会被操作区临时征用,给工人用来制作活动房。这个时候,操作区实际上也扩大了。

图片

当有更多的物件需要堆放到暂存区的时候,扩张的操作区相应地也需要收缩到红色虚线的位置。不过,对于红色实线与红色虚线之间的区域,我们必须要等到工人们把正在改装的活动房制作完毕(Task Complete),才能把这片区域归还给暂存区。

好啦,活动房的项目到这里就介绍完了。不难发现, 操作区类比的是 Execution Memory,而暂存区其实就是 Storage Memory。Execution Memory 和 Storage Memory 之间的抢占规则,一共可以总结为 3 条:

  • 如果对方的内存空间有空闲,双方可以互相抢占;
  • 对于Storage Memory抢占的Execution Memory部分,当分布式任务有计算需要时,Storage Memory必须立即归还抢占的内存,涉及的缓存数据要么落盘、要么清除;
  • 对于Execution Memory抢占的Storage Memory部分,即便Storage Memory有收回内存的需要,也必须要等到分布式任务执行完毕才能释放。

介绍完Execution Memory与Storage Memory之间的抢占规则之后,接下来,我们来看看不同内存区域的初始大小是如何设置的。

内存配置项

总体来说,Executor JVM Heap的划分,由图中的3个配置项来决定:

图片

其中spark.executor.memory是 绝对值 ,它指定了Executor进程的 JVM Heap总大小 。另外两个配置项,spark.memory.fraction和spark.memory.storageFraction都是 比例值 ,它们指定了划定不同区域的 空间占比 spark.memory.fraction用于标记Spark处理分布式数据集的内存总大小,这部分内存包括Execution Memory和Storage Memory两部分,也就是图中绿色的矩形区域。(M – 300)* (1 – mf)刚好就是User Memory的区域大小,也就是图中蓝色区域的部分。 spark.memory.storageFraction则用来进一步区分Execution Memory和Storage Memory的初始大小。我们之前说过,Reserved Memory固定为300MB。(M – 300)* mf * sf是Storage Memory的初始大小,相应地,(M – 300)* mf * (1 – sf)就是Execution Memory的初始大小。

熟悉了以上3个配置项,作为开发者,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调整不同的内存区域,从而提升内存的使用效率。我们在前面提到,合理地使用RDD Cache往往能大幅提升作业的执行性能,因此在这一讲的最后,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RDD Cache的具体用法。

RDD Cache

在一个Spark作业中,计算图DAG中往往包含多个RDD,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时候对哪个RDD进行Cache,盲目地滥用Cache可不是明智之举。我们先说结论,当同一个RDD被引用多次时,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Cache,从而提升作业的执行效率

我们拿第1讲中的Word Count来举例,完整的代码如下所示:

import org.apache.spark.rdd.RDD

val rootPath: String = _
val file: String = s"${rootPath}/wikiOfSpark.txt"

// 读取文件内容
val lineRDD: RDD[String] = spark.sparkContext.textFile(file)

// 以行为单位做分词
val wordRDD: RDD[String] = lineRDD.flatMap(line => line.split(" "))
val cleanWordRDD: RDD[String] = wordRDD.filter(word => !word.equals(""))

// 把RDD元素转换为(Key,Value)的形式
val kvRDD: RDD[(String, Int)] = cleanWordRDD.map(word => (word, 1))

// 按照单词做分组计数
val wordCounts: RDD[(String, Int)] = kvRDD.reduceByKey((x, y) => x + y)

// 打印词频最高的5个词汇
wordCounts.map{case (k, v) => (v, k)}.sortByKey(false).take(5)

// 将分组计数结果落盘到文件
val targetPath: String = _
wordCounts.saveAsTextFile(targetPath)

细心的你可能发现了,我们今天的代码,与第1讲中的代码实现不同。我们在最后追加了saveAsTextFile落盘操作,这样一来,wordCounts这个RDD在程序中被引用了两次。

如果你把这份代码丢进spark-shell去执行, 会发现take和saveAsTextFile这两个操作执行得都很慢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可以考虑通过给wordCounts加Cache来提升效率。 那么问题来了,Cache该怎么加呢?很简单,你只需要在wordCounts完成定义之后,在这个RDD之上依次调用cache和count即可,如下所示:

// 按照单词做分组计数
val wordCounts: RDD[(String, Int)] = kvRDD.reduceByKey((x, y) => x + y)

 	wordCounts. 	cache 	// 使用cache算子告知Spark对wordCounts加缓存 	
wordCounts. 	count 	// 触发wordCounts的计算,并将wordCounts缓存到内存

// 打印词频最高的5个词汇
wordCounts.map{case (k, v) => (v, k)}.sortByKey(false).take(5)

// 将分组计数结果落盘到文件
val targetPath: String = _
wordCounts.saveAsTextFile(targetPath)

由于cache函数并不会立即触发RDD在内存中的物化,因此我们还需要调用count算子来触发这一执行过程。添加上面的两条语句之后,你会发现take和saveAsTextFile的运行速度明显变快了很多。强烈建议你在spark-shell中对比添加Cache前后的运行速度,从而直观地感受RDD Cache对于作业执行性能的提升。

在上面的例子中,我们通过在RDD之上调用cache来为其添加缓存,而在背后, cache函数实际上会进一步调用persist(MEMORY_ONLY)来完成计算 。换句话说,下面的两条语句是完全等价的,二者的含义都是把RDD物化到内存。
wordCounts.cache
wordCounts.persist(MEMORY_ONLY)

就添加Cache来说,相比cache算子,persist算子更具备普适性,结合多样的存储级别(如这里的MEMORY_ONLY),persist算子允许开发者灵活地选择Cache的存储介质、存储形式以及副本数量。

Spark支持丰富的存储级别,每一种存储级别都包含3个最基本的要素。
  • 存储介质:数据缓存到内存还是磁盘,或是两者都有
  • 存储形式:数据内容是对象值还是字节数组,带 SER 字样的表示以序列化方式存储,不带 SER 则表示采用对象值
  • 副本数量:存储级别名字最后的数字代表拷贝数量,没有数字默认为 1 份副本。

我把Spark支持的存储级别总结到了下表,其中打钩的地方,表示某种存储级别支持的存储介质与存储形式,你不妨看一看,做到心中有数。

图片

通过上表对琳琅满目的存储级别进行拆解之后,我们就会发现,它们不过是存储介质、存储形式和副本数量这3类基本要素的排列组合而已。上表列出了目前Spark支持的所有存储级别,通过它,你可以迅速对比查找不同的存储级别,从而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。

重点回顾

今天这一讲,你需要掌握Executor JVM Heap的划分原理,并学会通过配置项来划分不同的内存区域。

具体来说,Spark把Executor内存划分为4个区域,分别是Reserved Memory、User Memory、Execution Memory和Storage Memory。

通过调整spark.executor.memory、spark.memory.fraction和spark.memory.storageFraction这3个配置项,你可以灵活地调整不同内存区域的大小,从而去适配Spark作业对于内存的需求。

图片

再者,在统一内存管理模式下,Execution Memory与Storage Memory之间可以互相抢占,你需要弄清楚二者之间的抢占逻辑。总结下来,内存的抢占逻辑有如下3条:

  • 如果对方的内存空间有空闲,双方可以互相抢占;
  • 对于Storage Memory抢占的Execution Memory部分,当分布式任务有计算需要时,Storage Memory必须立即归还抢占的内存,涉及的缓存数据要么落盘、要么清除;
  • 对于Execution Memory抢占的Storage Memory部分,即便Storage Memory有收回内存的需要,也必须要等到分布式任务执行完毕才能释放。

最后,我们介绍了RDD Cache的基本用法,当一个RDD在代码中的引用次数大于1时,你可以考虑通过给RDD加Cache来提升作业性能。具体做法是在RDD之上调用cache或是persist函数。

其中persist更具备普适性,你可以通过指定存储级别来灵活地选择Cache的存储介质、存储形式以及副本数量,从而满足不同的业务需要。

每课一练

好啦,这节课就到这里了,我们今天的练习题是这样的:

给定如下配置项设置,请你计算不同内存区域(Reserved、User、Execution、Storage)的空间大小。

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答案。如果这一讲对你有帮助,也欢迎你把这一讲分享给自己的朋友,我们下一讲再见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打赏
文章目录
关闭
目 录